首页>新闻动态>行业资讯
固态电池:低空经济的“核心动力引擎”
固态电池:低空经济的“核心动力引擎”
【浩博电池资讯】 2025-02-18  332

固态电池:低空经济的“核心动力引擎”


一、引言

当全球低空经济进入爆发前夜,飞行汽车、物流无人机、空中交通网络等概念加速落地,一个核心痛点却始终横亘在产业面前:如何突破现有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安全瓶颈?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即将为这场"天空革命"提供动力引擎。

固态电池因具备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特性、良好的温度适应性以及广泛的材料选型范围等优势,已然成为全球新一代动力电池产业的竞争焦点。

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及地区,均将固态电池列为重要战略方向。据北京伊维碳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EVTank)在《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中的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含半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吉瓦时),在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约为10%,并且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或将提前至2027年。

仅在2024年上半年,我国就有10多家企业推出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从技术路线来看,全球固态电池研发已形成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和卤化物等多条技术路线。目前,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从最初的10-8s/cm-10-7s/cm发展到如今的10-2s/cm,已与液态电解质接近,这为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日韩和美国代表性企业发布的计划来看,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时间大多定在2027-2030年,这表明产业界对其商业化进程有着较为一致的预期。

另外,根据高工产业不完全统计,我国2021-2024年固态电池行业投扩产规划金额超2000亿元,从产能来看,据高工产业统计,固态电池已有产能超过15GWh,规划产能超过400GWh,固态电解质投产产能超过1GWh,规划产能超过10GWh。

本文将分析固态电池技术如何重塑低空产业格局,以及当前发展进展。


二、固态电池:低空经济的"心脏革命"

低空产业对动力系统的要求堪称苛刻:

  • 能量密度: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需达到400-500Wh/kg,远超当前三元锂电池的300Wh/kg天花板。

  • 安全性:高空运行需彻底杜绝热失控风险。

  • 循环寿命:物流无人机日均高频次充放电,要求电池寿命超2000次。

固态电池凭借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的创新结构,展现出颠覆性优势:

  • 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续航提升50%以上。

  • 热失控温度提升至200℃以上,实现本质安全。

  • 支持10分钟极速充电,适配空中交通高频作业。


三、全球竞速:固态电池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

(一)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 氧化物体系(丰田、QuantumScape):稳定性突出,但界面阻抗难题待解。

  • 硫化物体系(三星SDI、松下):离子电导率最高,量产工艺复杂度高。

  • 聚合物体系(Bolloré):低温性能优异,适合特定场景应用。

(二)量产时间表逐渐清晰

  • 2024-2025年:半固态电池率先商用(蔚来ET7已搭载卫蓝150kWh电池)

  • 2027-2030年:全固态电池实现规模化量产(丰田计划2027年装车)

  • 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亿美元(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

(三)低空经济专属解决方案

  • 结构创新:宁德时代研发的"凝聚态电池"采用仿生材料,兼顾高能量与抗冲击性。

  • 系统集成:Amprius推出"硅纳米线+固态电解质"航空电池包,能量密度达450Wh/kg。


四、黎明前的黑暗:固态电池产业化三大挑战

主要表现为:

(一)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 电解质难题:硫化物电解质虽具备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但其化学稳定性和空气稳定性极差。哪怕是极微量的水分,都可能引发其与水的剧烈反应,生成具有腐蚀性的硫化氢气体,这不仅对生产环境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使得在大规模生产中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而且增加了储存和运输的难度与风险。

  • 电极材料短板:硅碳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显著的体积膨胀,这一现象极易导致电极结构的破坏,使得电池的循环寿命大幅缩短。而锂负极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如锂枝晶的生长,在充放电过程中,锂枝晶会逐渐生长并穿透隔膜,引发电池内部短路,严重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界面接触困境:电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固固接触是固态电池面临的又一关键难题。相较于液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良好浸润性,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之间的物理接触较差,这会导致界面阻抗大幅增加,阻碍离子的传输。并且,随着电化学反应的持续进行,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会进一步破坏接触界面的稳定性,使得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二)成本居高不下

  • 原材料昂贵:固态电解质以及具有更高理论容量的正负极材料成本高昂。以锂硫化物为例,其价格是碳酸锂的5至10倍,这使得固态电池的原材料成本大幅攀升。而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如果原材料的供应无法跟上,价格波动将进一步加大成本控制的难度。

  • 生产要求严苛:固态电池对生产环境的洁净度和原材料的纯度要求极高。生产过程中,哪怕是微小的杂质都可能对电池性能产生严重影响,这就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同时,为了满足固态电池的生产需求,大量现有的生产设备需要替换,这不仅涉及高昂的设备采购成本,还包括设备调试、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后续费用。

  • 产业链不完善:当前,固态电池的产业链尚处于发展初期,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够紧密,产业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从原材料的供应到电池的生产制造,再到终端应用,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使得整个产业链的运营效率低下,进一步推高了成本。

(三)产业标准与市场接受度存疑

  • 标准缺失: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固态电池产业标准。不同企业在电池的设计、生产工艺、性能指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给产品的质量检测和认证带来了困难,也阻碍了市场的规范化发展。缺乏统一标准还会导致企业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投资风险。

  • 市场信任培育:对于消费者和下游应用企业来说,固态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可靠性和稳定性仍有待市场的长期检验。在没有充分的市场数据和实际应用案例支撑的情况下,他们对固态电池的接受度相对较低。这就需要企业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积极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信任度。


五、全球竞速:2024年固态电池企业最新战报

(一)中国军团:从技术突破到量产冲刺

  • 宁德时代:2023年发布凝聚态电池,采用仿生电解质和超高镍正极,已与峰飞航空科技联合开发载人eVTOL电池系统,计划2025年量产。

  • 比亚迪:2024年3月公布“全固态电解质膜制备技术”专利,采用氧化物-硫化物复合电解质路线,实验室样品能量密度达520 Wh/kg。

  • 卫蓝新能源:半固态电池已搭载蔚来ET7(150kWh包),2024年6月获广汽飞行汽车项目定点,订单金额超20亿元。

  • 清陶能源:全球首条1.2GWh全固态电池产线投产(2024年Q1),与顺丰合作物流无人机电池,循环寿命突破2500次。

  • 欣旺达:联合亿航智能开发“高倍率固态电池包”,支持5C快充(12分钟充满),适配城市空中出租车场景。

(二)日韩巨头:技术路线分化加速

  • 丰田:持有1300+项固态电池专利(全球第一),硫化物路线实验室样品能量密度达700 Wh/kg(2023年披露),计划2027年量产。

  • 三星SDI: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建成(2024年5月),与Joby Aviation联合开发耐低温(-40℃)航空电池。

  • SKOn:投资3亿美元建设聚合物固态电池研发中心,主打柔性电池形态,适配无人机异形空间。

  • 松下:与波音合作开发航空固态电池,采用氧化物电解质路线,2024年4月获NASA月球探测器电池订单。

  • 日产:全固态电池试产线落地横滨(2024年Q2),成本降至75美元/kWh(传统电池的60%),目标2028年商用。

(三)欧美势力:资本与技术合流

  • QuantumScape(大众控股):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2024年测试数据),计划2025年供应大众eVTOL项目。


六、未来格局

据高工锂电预估,2025年固态电池在低空产业渗透率突破15%。

据罗兰贝格预测,至2030年氢能与固态电池混合动力方案占比超40%。

其中:

  • 短途高频场景:固态电池主导(充电网络成熟)

  • 长途重载场景:氢能+固态电池混合方案(续航与成本平衡)


七、结束语

随着材料成本每年以18%的降幅下降(据IDTechEX预测),固态电池正从实验室快步走向产业化,当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突破600 Wh/kg、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降至200美元/kW时,将为低空产业提供更丰富、更安全的应用。

固态电池作为低空经济的动力引擎,虽然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固态电池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大规模应用,助力低空经济腾飞。